查看原文
其他

上海交通大学专硕440名词解释、简答题 | 21上海交通大学专硕真题解析163

胡师姐团队 胡师姐新传考研 2023-06-25


◎加入胡师姐新传考研22级QQ群:413227846,进群可领取福利和获得免费答疑

◎ 小编 | 小朋

2021上海交通大学专硕440


一、名词解释(5*6)


❶ 《娱乐至死》

❷ 邹韬奋

❸ 数据新闻

❹ 智能传播

❺ 信息茧房


二、简答题(2*15)


❶ 把关人理论的要点和意义

❷ 对网红现象的认识


一、名词解释


1

《娱乐至死》


答题思路


本题主要考查传播学专著,所以需要考生从作者、专著内容、写作背景等角度进行作答,难度较小。


参考答案


《娱乐至死》(Amusing ourselves to death)是美国媒介文化研究者、批判家、媒介环境学派学者尼尔·波兹曼于1985年出版的著作,与《童年的消逝》《技术垄断》并称为他的媒介批评三部曲。


该书写作于20世纪后半叶,彼时电视媒体异军突起,印刷媒介式微,甚至淡出普通大众的视野。电视对于日常生活的渗透无孔不入,成为组织现代社会生活的重要媒介。而电视的表达形式往往是娱乐性的、碎片化的、排斥思考与逻辑的,一切文化内容都心甘情愿的成为娱乐的附庸,大众也日渐习惯于这种娱乐化的媒介接触。


《娱乐至死》一书解析了美国社会由印刷统治转变为电视统治,得出了由此导致社会公共话语权的特征由曾经的理性、秩序、逻辑性,逐渐转变为脱离语境、肤浅、碎化,一切公共话语以娱乐的方式出现的现象,以此来告诫公众要警惕技术的垄断。在该书中,波兹曼深入剖析了以电视为主的新媒体对人思想认识、认知方法乃至整个社会文化发展趋向的影响,令人深省,并深刻认识到了媒介危机。


2

邹韬奋


答题思路


本题考查中国新闻史,难度较小,答出其主要成就及后世影响即可。


参考答案


邹韬奋是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杰出的记者、政论家和出版家,一生主办过六家刊物和一家报纸,撰写评论、通讯报道达数百万字。


1926年接办《生活》起正式从事新闻行业,进行内容和编排改革,深受读者喜欢;1932年成立生活书店,至今在我国各地拥有大量分支书店;1933年成立“生活出版合作社”,曾参加中国民权保障同盟;之后在上海创办《大众生活》,在香港创办《生活日报》和《生活日报周刊》。“七七事变”后又办《全民抗战》。


邹韬奋一生都在为新闻事业奋斗,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他抛弃资产阶级改良主义幻想,投入反帝抗日,逝后被追认为共产党员。


他为后世留下宝贵的报刊实践经验,他的精神亦被称作“韬奋精神”为后世敬仰与学习。以他的名字命名的中国韬奋出版奖是目前我国出版界最高的奖项。以他名字命名的另一奖项“韬奋新闻奖”是中国新闻界的最高奖项,2005年与“范长江新闻奖”合并为“长江韬奋奖”用以表彰全国的优秀先进新闻工作者。


3

数据新闻


答题思路


本题考查前沿新闻类型,除了其定义外,还需要答出其特点及案例。同时,还要结合当前的发展现状予以阐释,并且展望其未来。


参考答案


数据新闻(Data Journalism)又称“数据驱动新闻”,是大数据时代新闻业不断适应媒介环境变化而探索出的新闻生产的新方式,开放的数据、严谨的叙事逻辑、恰当的可视化呈现方式共同构成数据新闻的基础。作为一种新型的新闻生产模式,数据新闻改变了传统新闻的生产模式和整个运作体系,引发新闻报道理念、思维与模式的变革,成为大数据时代新闻学发展的新领域。数据新闻的基本特征包括:以服务公众利益为目的;以公开的数据为基础;依靠特殊的软件程序对数据进行处理,开掘隐藏于宏观、抽象数据背后的新闻故事;以形象、互动的可视化方式呈现新闻。


目前,在数据新闻的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数据源开放程度低,数据监管不力、新闻从业者数据素养偏低,数据处理能力有限、可视化技术滥用问题突出、专业化数据新闻团队建设有待加强等。


未来,我国数据新闻的发展趋势包括:提高数据素养,消除数据偏见;提供数据共享,加强数据监管;提升数据专业主义,打造个性化、定制化、游戏化数据产品;注重数据新闻理论体系建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4

智能传播


答题思路


本题考查前沿传播方式,难度不大,答题时可以从智能传播的定义、传播优势以及主要表现形式来进行回答。


参考答案


智能传播是建立在新能源、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机器人技术等技术发展和突破的基础上,以物联网数据流替代人力、技术、传统生产要素,以智能技术决定内容生产、传播、营销和集成为决策方向的新的传播方式。简单来说,智能传播就是将具有自我学习能力的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在信息传播与流通中的一种新型传播方式。洛杉矶时报于2011年推出的Quakebot和美联社于2014年开始使用的Wordsmith等为代表的机器写作技术,到2019年开始成为一个常态,我国媒体真正成规模地开始使用人工智能技术。


智能传播与传统传播、互联网传播相比,有着明显的优势:在信息过载时代,智能传播实现了精准传播,提高了传播效率;可以对用户实施多点对一点的信息传播;高度的透明打破了信息传播的不对称;最大程度地实现了信息传播的交互性和及时性。智能传播的主要表现形式有:算法、社交机器人、机器人写作、智能大脑、AI主播等。


同时,由于智能传播正带来媒介生态的全面变革,每一步发展都在提出基于技术、内容、人机关系、道德、法律、教育等的全新问题,需要更加深入的实践与研究。


5

信息茧房


答题思路


本题考查传播学基础理论,难度较小,需要答出其提出者、定义等,同时结合前沿的视点。


参考答案


“信息茧房”理论由哈佛教授凯斯·桑斯坦于2006年在其著作《信息乌托邦——众人如何生产知识》中提出。通过对互联网环境中人们信息选择方式的考察,他认为人们在互联网中对信息的选择是不全面的,人们通常偏向于选择接触自己感兴趣或者更了解的领域的信息,而忽略了其他诸多领域,从而将自己的生活禁锢在一个蚕茧般的“茧房”中。


桑斯坦提出这一问题的主要背景是数字时代的个性化信息服务的逐步兴起,而在人工智能、算法日益发展的今天,“信息茧房”的问题会变得更为突出。在某种意义上,信息茧房不可避免,因为它是人的选择性心理的结果,是人的一种自我防御机制,而基于社会关系的传播结构有可能强化这种心理。


但有学者认为,人们实际的媒体消费比他们自己想象的更具有多样性。也就是说,人们只是自以为陷入了信息封闭的境地之中,所谓茧房效应根本不存在。信息偏食是人的本性,即便是在传统媒体时代,我们阅读报纸时也只是挑选自己感兴趣的文章来阅读。某种程度上,算法推荐只是便捷化了这一挑选的过程。


二、简答题


1

把关人理论的要点和意义。


答题思路


本题考查传播学基础知识,将把关人理论的定义、发展、实质等梳理清楚,再从社会现实角度梳理出其影响和意义即可。


参考答案


一、把关人理论的定义与发展: 


“把关”(Gatekeeping)理论首先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库尔特·卢因于《生态心理学》和《群体生活的渠道》中提出,“把关人”指对信息进行过滤和加工的人或组织,他们往往控制了信息的流量和流向,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内容才能够进入传播渠道。


1950年怀特将“把关理论”引入新闻研究领域,明确提出新闻传播过程中的“把关”机制。他指出社会上存在大量的新闻素材,大众新闻报道不可能是“有闻必录”,而是一个取舍选择的过程。之后,麦克内利与巴斯又对其进行了发展和完善,指出整个信息流通过程中存在着一条有许多关口组成的把关链,“把关人”既可以是个人(记者和编辑),也可以是媒介组织或其他利益集团、权力机构等。


二、把关人理论的实质: 


❶ 大众传媒的新闻或信息的生产与传播并不具有纯粹的“客观中立性”,而是依据传媒的一定立场、方针和价值标准所进行的一种有目的的取舍选择和加工活动。


❷ 新闻和信息的选择受到媒体的经营目标、受众需求以及社会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制约,但是,与媒介的方针和利益一致或相符的内容更容易优先入选。


❸ 传媒的“把关”是一个多环节、有组织的过程,总体上是传媒组织的立场和方针的体现。


三、把关人理论的意义: 


❶ “创造”社会现实,提供“认知地图”


勒温指出,在全部社会领域中,有些人处于社会渠道的关键位置上——他们就是“把关人”,在建构社会现实的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把关人为受众塑造“世界是什么”的认知,及休梅克所说的“认知地图”,影响人们如何定义周围世界和自身生活的方式。


❷ 维护良好的信息环境,保持社会稳定


在无远弗届的信息世界中,信息质量良莠不齐,把关人则根据在实践中总结出的规律为受众筛选和过滤信息,这一定程度上将危害社会的不利信息排除在外,创造了良好的信息秩序,维持了社会稳定。


❸ 新的传播生态环境下,专业的新闻媒体“把关”至关重要


在当前的后真相时代,从事新闻生产和传播的传统新闻工作人员受到了新的挑战,为了抢占流量与注意力,放弃了专业主义的原则,而不断涌现的新媒体从业人员缺乏严谨的职业精神,降低了信息质量的把关门槛,直接影响了媒体的形象。


◎ 参考文献:

[1]张国良.传播学原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20.


2

对网红现象的认识。


答题思路


本题可以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来回答。在答题过程中首先要答出来现阶段的网红特点;其次,答案中还需要解释为什么会出现网红现象,并举出例子论证;最后,分析该现象存在的问题、如何应对等。不仅如此,还可以从网红的本质方面进行升华和反思,提升内容质量。


参考答案


一般来说,网红指在现实或者网络生活中因为某个事件或者某个行为而被网民关注从而走红的人或长期持续输出专业知识而走红的人。网红经历过文字时代、图文时代,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传播环境的改变,现阶段越来越多的网红完成了从流量网红到商业网红的转变,商业价值的实现也促使网红逐渐职业化。


一、现阶段网红现象的特征: 


 ❶ “网红”多样化,呈现“井喷式”发展


近几年随着“两微一端”的应用越来越广,为“网红”提供了丰富多样的传播平台,各类“网红”不断涌现。根据2016年的数据统计,每 20 名普通网民中就有3个关注“网红”。


❷ 内容“快餐”化,“娱乐狂欢”中无深度


“网红”内容往往碎片化、浅层化、快速化,缺乏深度且没有形成系列,更无营养可言。部分“网红”甚至在巨大的利益驱使之下,为了吸引更多粉丝、获得更多利益,不惜迎合低俗趣味、挑战社会公德,这种现象既不利于自身形象的塑造,也会对社会产生负面影响。


❸ 效果升级化,初建“网红”经济模式


Web2.0技术和自媒体的盛行使得“网红”在低成本、低门槛的运作下层出不穷,其传播效果不仅仅局限于娱乐消遣下的狂欢,还有通过直播打赏和广告变现的方式创造经济效益,具有较强的综合能力的MCN不断涌现,逐渐形成产业链趋势,“网红”经济模式由此初建。如Papi 酱团队建立了 Papitube的短视频内容平台。


二、现阶段网红现象的成因: 


❶ 网红主体:从自我表达到自我赋权


表达是人类天然的欲望和本性,人们通过表达来呈现自我的特质、偏好,以求获得认同。同时,在网络世界,传统的评估体系和标准失效,网红通过网络平台实现了包括自我赋权和群体赋权在内的新媒介赋权。


 中间推手:注意力经济的内在驱动及外在策略


网红们的个人影响力带来了可变现的能力,其间的重要推手即是注意力经济的利益驱动,在这种逐利导向刺激下,宏观层面由资本推动形成了网红经济的产业化链条。


 受众客体:聚焦网红拥趸背后的心理诉求


网红群体从根本上讲是契合了受众群体的内在心理需求,大量的受众因为无聊而在网络虚拟空间中寻找寄托,使其成为空虚无聊时的填充物。另一方面,由于网红的草根出身属性,受众更容易对这些普通身份出身的网红给予更多的认同,满足寻求认同下的投射心理。


三、对网红现象的反思:助长虚假繁荣: 


网红作为一种兴盛的文化现象,由于契合人性需求、满足资本欲望,因此短时间内并不会降温衰退。当人们在消费这场轰轰烈烈的网红文化盛宴的同时,也应该辩证地看待网红文化现象背后的影响和意义。网红在受众面前构筑起了令其艳羡追捧的彼岸世界,在人人都是表演者的网红浪潮下,受众极易迷失在网红建构出的精致生活方式中,从而助长了虚荣的风气;许多网红为了博眼球,不惜满足受众的低级趣味来求得关注,传递了许多负面不健康的价值观;此外,网红背后可挖掘的巨大利益以及资本包装鼓吹的势头让网红成为流行文化的同时,在无形之中增加了社会中急功近利的浮躁气息。


◎ 参考文献:

[1]殷俊,张月月.“网红”传播现象分析[J].新闻与写作,2016(09):64-66.

[2]敖鹏.网红为什么这样红?——基于网红现象的解读和思考[J].当代传播,2016(04):40-44.


👇
「添加助教老师 
即可加入2022级考研交流群
群内有答疑服务、每日真题练习
和珍贵资源分享

(已有的切勿重复添加)




点击阅读原文说出你的考研困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